《海底兩萬里》一書中使用大量生物學、地質學等學術領域中艱深晦澀的字眼,卻不會讓人覺得枯燥,甚至有獲得新知的滿足感。例如尼莫船長介紹船隻潛水艇的房間配置時,精細到連房間的邊長幾公尺都陳列出來,卻不會讓人覺得無聊,秘訣至少有以下五點:

 

1.    介紹某一知識時,讓與此知識有密切關係的角色說話:
例如尼莫船長說明船隻如何控制升降時,他說:「......(鸚鵡螺號會)沿著我要求的角度下沉或上升。同時,假如我想盡快到達水面,只需操作螺旋槳,讓水壓推升船體垂直上行,鸚鵡螺號就會像灌滿氫氣的氣球,迅速升空。」

 

假設攤開一本介紹潛水艇的工具書,我們可能只會看見如「潛水艇的升降依靠螺旋槳的操作,當螺旋槳順/逆時針旋轉,水壓推升船體,船隻便向上運行。」等介紹詞,語句較為生冷,缺乏情感溫度,但若船隻的運行原理是由駕駛這艘船的船長來介紹,那麼帶給人的感受便完全不同,更別提當船長個人特質鮮明時,聽他介紹便好像可以看見他正威武的發號司令,而船隻隨他的號令起落時那壯觀的模樣。

 

2.    假設情境,解釋器械在特殊情境下的功能:
同樣是介紹船體的段落,船長想強調橡膠筏門的功能:「水密牆皆裝設橡膠筏門,能密實關閉,萬一船體出現漏洞,可確保鸚鵡螺號的安全。」

 

在這裡,船長假設了一個船出現漏洞的災難情境,而如果只採取通篇正面的描述(而這也是科學論文常用的敘述形式),船長可能會說:「水密牆皆裝設橡膠筏門,能密實關閉,可確保在船隻漏洞的情況下仍能正常行駛。」讓讀者不明白這段敘述對劇情有何意義。

 

由此可見,「萬一」一詞在這裡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。

 

3.    相聲式的交談
相聲分捧逗二哏,根據維基百科,「捧哏所當擔的是『配角』類型的人物,即在逗哏說完一段哏後,捧哏給予評論或者台階以繼續下一個哏。」雖然維基百科的知識來源不太可靠,但是此段敘述與我看相聲的感受類似,便暫且引用。

 

當一個知識型角色(例如尼莫船長)敘述一段落落長的論述時,便有如一個逗哏,若能有另一捧詪在其中插科打諢,適時代替讀者發問或者吐槽,讀起來會順暢、有趣許多。本書有兩段我覺得相當精彩的相聲式交談,列舉如下。

 

(1)    尼莫船長(逗)向阿宏納(捧)介紹船體
若只將尼莫船長的話單獨挑出來看,便是百科全書一般的硬核敘述,若只將阿宏納的回應挑出來看,則相當有趣:


「洗耳恭聽,船長。」
「那倒是。」
「這樣而已?」→刺激船長說更多
「(OS)其說明輔以數字佐證,實在無從反駁。」→增強船長話語的可信度
「例如什麼方式?」
「我等不及想知道了。」
「了不起!船長......但深海茫茫,舵手如何按照你要求的路線前進?」

 

(2)    阿宏納的僕人(逗)向魚叉手尼德·蘭(捧)介紹各種魚的分類
阿宏納的僕人敘述魚類的構造和分類,尼德·蘭的回應如下:

 

「相當好吃。」
「呸!」加拿大人(即尼德·蘭)語帶輕蔑:「淡水魚!」
「美味!美味!」魚叉手(還是尼德·蘭)直呼,完全只從能否食用的角度考量。
「普通!普通!」
「煮這款魚真是侮辱了鍋子!」
(你明白了嗎,尼德兄?)
「完全不明白,顧問兄,」魚叉手回答:「但你那麼有興致就儘管繼續說下去。」

 

若欲將高深艱澀的科學知識轉化為科普文章,很容易為了討好讀者而犯上誇大或使用不當比喻的毛病,安插一懵懂卻討人喜愛的角色,不僅可與代表專業的角色作出區隔,讓專業內容的陳述語句不用再另外加上不甚正確的吸睛語句,也可達到拋磚引玉的作用。

 


4.    懸念代言人─永遠最後降臨的尼莫船長
以前曾在不知哪本教人寫劇本的書中看到:「永遠讓英雄先救貓。」意思大致是說,如果要讓大人物、大英雄在最後關頭的壯舉點亮讀者的眼睛,首先要先讓他做一些小事作鋪墊。俗話說「英雄總是最後出場」,而英雄的出場前總要來點吊人胃口的懸念,懸念可以是一隻貓,也可以是配角對他焦灼的期待。

 

以本書的大人物─尼莫船長為例,當阿宏納一行人掉到鸚鵡螺號中,首先遇見的是語言不通的船員,而且還不只一個,是一個又一個操著陌生方言的船員接續出現。當溝通的期待一再破滅,阿宏納等人就不免希望能見到船長,而當船長終於出現,讀者也不免隨主角一起鬆了口氣,感激船長的降臨。

 

然而尼莫船長在向主人公介紹完船體之後又消失無蹤,在他消失的這段期間,主人公見識到船中越來越多新奇的物件,發現船長將他們服務的妥妥貼貼,卻始終不見其人,讓他感覺受到一雙無形的手正親切的照料,卻遲遲沒搔到癢處。

 

「我前往大廳,裡頭空無一人。」
「過了一整天,始終無緣見著尼莫船長,客廳壁板不再開啟,或許不願我們一下接收太多美景,最終變得無動於衷吧!」
「隔天,十一月十日,同樣無人、冷清。......這怪人病了嗎?或者想改變處置我們的方式?」

 

尼莫船長好像下一秒就會出現卻總不出現,神秘的他到底何時到來?怎會有人不期待?

 

5.    兩兩對比的人物設定
性格或風格差異大的角色,可以互相襯托,又容易引起戲劇衝突,讓劇情推進能較容易一點,這已經是古老的套路,《福爾摩斯》中聰明古怪的福爾摩斯搭配平凡隨和的華生醫生就是一例,另外,曾經在台灣紅極一時的霸道總裁系列戲劇與小說,常常可以看見霸道、高冷、錢多話不多的總裁男主搭配活潑、逗趣、錢少梗多的女主,可見反差大的角色有多受人歡迎,從古至今不退流行。《海底兩萬里》厲害的地方在於以上舉的例子都只是雙主角搭配,而儒勒·凡爾納則讓三個以上的角色分別兩兩配對組合時,都能呈現反差效果,舉阿宏納、他的助手「顧問」、尼德·蘭和亞伯拉罕·林肯號的船長四人為例:

 

阿宏納VS.顧問─地位、性格對比:阿宏納地位高於顧問,是主子,他介紹顧問時雖然讚賞他的工作能力,卻是用一種上對下的敘述語氣。阿宏納對未知事物熱情,卻缺乏對危險的嗅覺,顧問則會在阿宏納陷入危險時出手相救,是一位在危機時仍能保持忠心與冷靜的人。

 

阿宏納VS.船長─職業、性格對比:在船長出現之前,書中針對未知的怪物描述多是各方揣測,雖然是揣測,大都能提出似是而非的證據,所以船長這個角色與阿宏納等具有科學素養的人們有著很大的對比,他不運用理性探討怪物、以科學方法捕捉怪物,反倒充滿感性的想與怪物一決高下,是個充滿英雄情懷的浪漫漢子,他的思路雖然與阿宏納不同,非常偏離科學,卻在主角探究未知的時候出了很大一份力。

 

顧問VS.尼德·蘭─職業、價值觀對比:兩人對魚的看法不一,顧問看重學術價值,而尼德·蘭在乎魚美味與否。

arrow
arrow

    Agen 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