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" 知名癌症醫師山迪和腫瘤學家瑪莉安共同主持一個實驗室,山迪老謀深算、未達目的不擇手段,瑪莉安則是凡事剛正不阿、才華橫溢的女科學家。實驗室的幾位博士後研究員都希望苦熬出頭,包括少時了了但苦無進展的克里夫、年近四十仍希望成為優秀女科學家的若冰、來自中國期盼在美國掙得一片天的范翔等。

 

  正當山迪和瑪莉安打算把兩年沒成果的克里夫掃地出門,他的實驗成果竟然突飛猛進,眾人彷彿絕處逢生,士氣大振,然而若冰懷疑他有造假之嫌。她不顧一切把想法公諸於世,隨之而來的調查引發了一場大風暴,召來了嗜血的媒體、強出風頭的參議員、甚至出動特勤局調查真相,永遠改變了實驗室每個成員的生命……"

 

作為一本探討科學黑暗的少見文學著作,我原先是非常期待的。身為一個生物科學背景的學生,長久身處靜寂、一塵不染且色調單一的實驗室,我期待它能以修道院似的實驗室為背景,描繪出苦行的研究者們,以不同的價值觀捍衛真理、詮釋真理,又或飢渴的等待重大發現的身姿...

 

結果細讀至最後一頁,才發現我手上拿的是一本填滿套路與無聊設定的實驗紀錄簿!

 

1. 流水帳似的詩句,開啟沉悶的角色與背景

「封閉、神秘」是科學領域或者實驗室在一般讀者心中較常見的印象,更糟一點(多虧好萊塢的奇葩情節),讀者通常會把科學家做的工作看作「枯燥的神經病怪事」。為了讓讀者迅速摒除偏見,融入寫實劇情,作者選擇一開始就把實驗室背景(場景、工作步驟等)交代清楚......

實在太清楚!配上粗爛的排比句,讓人像在看條列式設定集。舉例來說,「他爸媽在西洛杉磯開了一家文具店...他爸媽花錢...他爸媽對於權位爭奪和實驗室...」「山迪喜歡上等木料的光華觸感,喜歡...喜歡...」。對不起,誰會對他爸媽的雞肋小事有一點X關心?更別提之後還有多對爸媽的詳細描寫。路人似的爸媽家家相似,主角們包庇造假的緣由各個不同,打醬油的爸媽很多,卻鮮少和角色的心境轉折扯上重大關係。

 

2. 實驗室場景的描寫扁平

整本書描寫家庭、宴會的場面與描寫實驗室的筆墨幾乎相同,這沒什麼不好。問題在於,作者描寫家庭宴會時,角色間的互動相當有趣,可以從對白體會繁華喧囂底下的風暴暗起。相比之下,描寫實驗室的用語十分粗糙:「準備各種液體、冰塊,以及凝膠」「...塑膠托盤,有藍,有綠,有紅」,不僅給人外行裝內行的尷尬感,更讓人懷疑作者是不是還沒將專家朋友們的故事消化完就硬譜故事,胡吹不出細節只好轉移場景。這樣的鋪墊使書中高潮─發現療法生效、揭發疑似造假事件在實驗室中發生時,讓人提不起一絲興趣。讀者對隔壁小王某日用一個嶄新的手法煎荷包蛋不會感興趣,同理,也不會想知道一個外表樸素的白色籠子裡發生的小事,它們同樣事不干己,也沒有吸睛的劇情讓人不禁駐足回望。實驗室的神祕性質是一個方便好用的文學著力點,而作者把實驗室的俐落簡約寫成單調樸素,把莊嚴寫成可怕緊張,著實可惜。

 

3. 過於明確的隱喻

推薦者有數人提到此書高明的一點,是作者利用男主欲穿越冰河的心理歷程與〈受難曲〉演唱者的身姿暗喻科學家從事科學的態度。誠然,我也曾在類似橋段大受震撼,但大部分的情況是,經常劇情甫經歷轉折,下個段落就匆匆上演這麼一個詩意的場景,套路化的隱喻讓這些場景的寓言感和驚奇感大大降低。結果是,工筆太硬使讀者不僅無法享受話外之意,更是一讀即知作者想將讀者導引到哪裡,使讀者從天才變成像天才的笨蛋,觸犯文學大忌。

 

4. 主角不討人喜歡且難以同情

有推薦者以珍奧斯丁的小說來類比本書,言過其實了。以珍奧斯丁的〈傲慢與偏見〉為例,男主達西一開始藉由女主之口嫌棄,讓讀者跟著撻伐,最後自傲男卻變身成擁有大量讀者粉絲的體貼(有錢)王子。退一步來說,書中最不討喜該屬麗迪亞與韋克翰夫婦:女主妹妹麗迪亞是個無腦蠢蛋,追著空有臉蛋和甜言蜜語的小白臉私奔,即使如此,她也能讓讀者感受因過於年輕而顯得純潔無瑕的浪漫情懷。女主妹夫韋克翰雖然是個軟蛋,但連女主都曾傾心的顏值風度,讓異女讀者腦補起來甚是過癮,最重要的是,他還身負男女主角愛情試金石的功能,沒有他還真不行。

 

接著來看看《直覺》的角色們:

主角克里夫:開場就被老闆噱一頓,不久後的機運讓他絕處逢生,燃起希望拚命工作。照理說如此際遇應能讓讀者在他失意時給予同情,在機會到來時與其一同狂喜,結果扼腕的是,與達西先生一個樣的自傲男設定,讓他在失意時被塑造成一個固執、有理說不清的角色,在機會降臨時,則變成一個隨意傷害他人(范翔、若冰)的自大渾蛋,甚至在最後,被老闆發現有造假嫌疑卻能脫身,是個從頭臭到尾的垃圾主角。

 

若冰:實驗室中年資甚高,卻苦無機緣運氣的苦逼女主角,是一隻能勾起眾多男人情色眼光的漂亮孔雀,面孔頗具魅力,卻總是又嫉又妒的發出難聽的哀鳴。男主年紀比她輕卻爬得比她高時,她嘎嘎叫;她質疑男主的資料摻水時眾人卻不信時,她又嘎嘎叫。這種「老天偏對我不公」的討拍情節本該引起讀者同情,卻因為她訴苦的姿態和申訴的手段太拙劣,又自以為眾人都該挺她一把而凸顯出其不符年齡的天真,讓人看得非常心煩。

 

即使是像《人間失格》這種作品,主角擺明讓人唾棄,讀者也會隨他娓娓道來的自白感受其只能如此為之的無奈與悲哀。相比之下,《直覺》看起來也像是想讓讀者對舉報造假、隱匿造假的人們感同身受,卻弄巧成拙,角色們爭相把人性黑暗面發揮到極致,一個比一個像惡棍。即使最後作者以瑪莉安演講的場景傳達科學雖樸素,真理卻耀人的價值,鋪墊與展演這個場景的卻盡是一幫沒有魅力的角色,自然是無法將此幕之美發揮到極致。

 

5. 愛情

當角色們為科學而行動時,行動目的都多少摻有愛情成分,尤其是推進劇情的主力若冰,追擊克里夫到最後,連她自己都無法認清自己到底是想追求真實,還是曾經的那份同病相憐之愛了。就因為行動目的模糊,且愛情人際網過於繁雜,讓本該是探究科學界黑暗面的高格調小說,變成八點檔似的三流愛情劇。角色們把科學當成高級擺飾晾在一旁,竟自顧自的玩起家家酒等級的情侶遊戲來了。

 

 

 

最後我想說,與其被本書騙走做好幾個實驗的時間,不如去看孔恩的《科學革命的結構》吧。硬了點,內容卻是扎扎實實,每次抹了抹眼鏡重看都會有得道解惑、重新認識科學界的滿足感呢。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直覺 科學研究 造假
    全站熱搜

    Agen 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